【流浪到~】 布達拉宮

布達拉,佛之樂園,觀世音的宮殿。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在這塵世上,矗立著布達拉。

~~摘自唯色的「往日的法王之宫」


西元第七世紀,吐蕃國王松贊干布為了政治與軍事目的,將首都搬到拉薩,並在市中心紅山地區建造巨型宮殿,包括三面防禦性高牆、999個空間,其中法王洞與觀音殿在後期西藏宗教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歷經歷史輾轉,紅山上的宮殿隨著第九世紀吐蕃國滅亡,常年戰事後,年久失修、傾圮與毀壞。西元1645年,第五世達賴喇嘛重整西藏,在紅山上重建布達拉宮,分為白宮與紅宮,其中白宮在1648年完成,紅宮則在之後42年後完成。直到1694年,布達拉宮終於重新矗立在紅山上,成為西藏地區的宗教與政治統領中心。

「布達拉」的藏語原始意思是「觀音居住的地方」。將布達拉宮選址於此,除了藏人視松贊干布為觀音的化身外,可見第七世紀以來佛教在西藏的宗教與文化影響。寬320公尺,高117公尺,共計13個樓層,樓板面積高達130,000平方公尺的布達拉宮,是依循山勢建造,在緩緩上升的紅山上矗立。一反過多挖方破壞地形的作法,布達拉宮在地基上隨著地形縱橫起牆。牆體為夯土與石頭,如懸崖般聳直;之後,在因地勢變化而高矮不等的牆上找出垂直平面,鋪上楊木椽子、碎樹枝,依著人工製成的層層地平面,堆砌修建成殿堂。地平面的下方是地壟,成了天然的通風管道。空氣與陽光從每個空間的天窗進入,經過地壟,與外界進行循環。因此,即使牆體厚達5公尺,殿內依舊光線充足、空氣流通,且冬暖夏涼。

整個布達拉宮共分成三部分,反映佛教的三界說,其中雪老城是山前方城,加上山後的龍潭湖,屬於世俗場所,是慾界;白宮是達賴喇嘛起居與工作的地方,分處紅山兩側,是色界;位於紅山中央的是紅宮,是各式佛殿與過去10位喇嘛的靈塔所在,是無色界。從朝南的入口階梯,拾階而上,意味著從充滿人世慾望的俗世,進入慾望逐漸淡薄的色界,最終到達四大皆空、崇尚精神層面的無色界。1940年2月22日時年5歲的第14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就是在布達拉宮東策白宮大廳進行坐床大典,並在此參與政務會議。

布達拉宮是西藏政教合一的治理中心,其功能完全反映在它的空間格局。雪老城是達賴喇嘛執事時的管理辦公處所,白宮是中央治理機構,承接世俗與上方宗教象徵的紅宮。白宮分為東西側,以深長的廊道貫穿。東側白宮是政務商討與宗教儀式的主要場所,達賴喇嘛主持政務會議與接見訪客的重要地方;戶外面積高達1,500平方米的東側廣場是舉辦各式慶典的場所;居住東方大廳上方的達賴喇嘛可以俯視廣場,或從陡斜的階梯走入廣場,參與活動。西側白宮則是僧侶的書院與佛教學院。位在白宮中央上方的紅宮是佛堂、佛經書院,以及過去數任喇嘛圓寂後的靈塔,具有神聖的宗教精神性象徵。布達拉宮的建築設計,除了藏式傳統幅徵外,亦加入漢族的元素,其金頂區就混合了漢式歇山瑠金頂與藏式寶瓶寶幢。

布達拉宮的金頂上,升起了金色的太陽;那不是金色的太陽,是喇嘛的尊容。

布達拉宮的山腰上,響起了金製的嗩吶;那不是金製的嗩吶,是喇嘛的梵音。

布達拉宮的山腳上,飄起了五彩的哈達;那不是五彩的哈達,是喇嘛的法衣。

~~摘自唯色的「往日的法王之宫」

佛教是全西藏人生活的重心,在西藏,布達拉宮不僅是治理中心中心,更是宗教的精神性象徵,每年68天宗教活動,是西藏的重要傳統。喇嘛與憎侶在布達拉宮學習、誦經、辯經,傳承以武傳密、人神共舞的羌姆宗教舞蹈。一方面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與高山阻隔,一方面因為宗教的獨特性,西藏在中國少數民族中,一直保有其宗教與治理的獨立性。

1947年印度獨立,影響到處於國共戰爭邊緣的西藏,開始思考獨立的可能性。然而,1949年國共戰爭結束時,中共再次宣示西藏與中國的密切關係,並迅速地在1950年昌都戰役中共以武力解放西藏,促成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的簽定。自此,西藏的命運開始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牽制。

因為政治介入宗教改革,全面禁止所有宗教性活動,藏人與漢人間的武力衝突不斷發生。1954年,達賴喇嘛與毛澤東主席會面,毛對達賴的臨走贈言「宗教是毒藥」,令達賴喇嘛心生恐懼。面對強勢高壓的中國,滿街來福槍武裝的便衣軍人,武力轟炸的謠言不斷。終於在1959年,達賴喇嘛為了避免中共再次發動武力鎮壓,帶著「焦慮、恐懼、質疑、猶豫、悲傷」的心情,逃至印度。中共終究以武力對付西藏,布達拉宮的東側白宮遭到烽火之災。

雖然布達拉宮在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登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文化大革命時,逃過一截,但宮內的壁畫、經書、佛像,全數遭到偷竊與破壞。直到布達拉宮1989年進行大修之前,布達拉宮一直是中共治理下的背景,一個充滿歷史傷痕的背景,一種與過去告別的意識形態。1994年布達拉宮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歷史襲產,將原本具有宗教政治意味的布達拉宮轉變成旅遊商品,中共展示西藏政策的樣板。布達拉宮終於喪失其最後僅有的宗教自明性。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A B C D E F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