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日本京都三十三間堂


歌川豐春(1735-1814)的浮世繪,繪製時間約在1767-1773年。


圖片來源: VIA


圖片來源: VIA

西元794年,日本桓武天皇為了擺脫奈良佛教寺院勢力的影響,遷都平安京(京都的舊地名),開始了平安時代(794–1185)。由於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平安京的城市發展採棋盤式規劃,皇城坐北朝南,以丘陵、河川作為城市界線,十足風水考量。在1868年遷都東京之前,平安京一直是日本政治文化的重鎮。今日走在十字盤錯的京都街頭,依舊可以看到平安時期城市建造之初的歷史痕跡。在尊重京都歷史意象,特意維持低矮城市尺度的建築群中,處處隱藏著精美豪奢的宮殿、廟宇、神社,以及優雅的木造民居。東側的鴨川,原本是河道寬廣的城市邊界,視線無限延伸至山腳下;在歷經數次治水後,已經被侷限在過度擴張的城市裡,然而,古都依舊神彩奕奕,世界聞名。

時空回到1158年,平安時代末期,日本後白河天皇禪位後出家,住在平安京東南側、鴨川外的離宮「法住寺殿」。名為禪位,實是後白河法皇「政院」時期的開始,在北平京的郊區,繼續控制天皇與政局。受到法皇極度信任的日本武將平清盛,在離宮一側為禪位的法皇建造蓮花王院,其中本院是法皇的佛堂,恭奉千座觀世音菩薩神像。由於本院建築的室內空間被柱列分為三十三個空間,因此,又稱為「三十三間堂」,同時反映法華經中觀世音菩薩普渡世人的三十三種法相化身。1164年建造完成的蓮花王院建築複合體,在1248年歷經一場大火,付之一炬;之後由後嵯峨天皇在1266年鐮倉時期(1185-1333)重建本院部分。


圖片來源: VIA


三十三間堂是個長條形建築體,正面朝東,建築體總長約120公尺、寬約22公尺、高約16公尺。極簡的木結構設計,屋頂是特殊的日式「入母屋造」歇山與彎型瓦片(本瓦葺)。朱紅色的結構體與白色灰泥板、灰色屋瓦成強烈對比。儘管建築體相當長,但整體比例和諧,不會造成視覺違合感。

三十三間堂是鎌倉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重要性包括建築造型與佛教意義的傳遞,是日本國寶級重要文化財。1185年,源氏家族在源平之戰戰勝平氏家族,結束日本長久以來的內戰;之後在1192年,源賴朝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以武將為主的幕府政治體系,日本進入持續150年的鎌倉幕府時代,整個社會文化深受武士精神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建築形式與平安時代的奢華,大相徑庭;除此外,歷經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加上長年戰亂所衍生的防備策略,鐮倉時期的建築有更多的技術考量,對抗經常性災害。因此,重建後的三十三間堂,更具鐮倉時代的平實、簡樸與免震功能。


圖片來源: VIA


外表簡樸的木造建築,室內有1001尊佛像,其中500尊金身觀音,在中尊千手觀音兩側,十列排開,非常壯觀。每尊觀音像皆有不同的神情與衣著。中尊千手觀音是出自著名雕刻家湛慶(Tankei)之手,於1254年完成。在1696年的京都古地圖中,記錄著「千手千體」三月十三日供養的史實。除了千手觀音之外,還有風神、雷神與觀音28部眾像(此指千手觀音的護法眷屬),排列在千尊觀音神像之前,惟妙惟肖。這些眾神像隱約述說著印度、中國、日本在第七世紀以來的相互影響。

三十三間堂建築西側長廊是射箭場,每年一月的第二個星期會在此舉行全國射箭比賽,是日本文化盛事之一。遠射比賽的起源已經不可考,據說在桃山時代(1568-1603)就已經盛行。從日本浮世繪畫師歌川豐春(1735-1814)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三十三間堂遠射活動的盛況。建築南側是膝蓋前頃、預備射擊的射箭手,身旁站立著裁判,在120公尺長的建築北端則是眼睛中箭的牛頭。畫面中的左側庭,則是人潮熱絡的市集。


圖片來源: VIA


圖片來源: VIA



圖片來源: VIA


圖片來源: VIA


在江戶時期,每到夏天,就會有茶販在三十三間堂東側的荷花池聚集。每到蓮花盛開時,更吸引群眾聚集觀賞。隨著城市發展,京都東側郊區成為高官富商的居住場所,如今的三十三間堂混雜在低矮的住宅群裡,唯有在長型建築四周巨型松樹的襯托下,讓觀賞者片刻回到江戶時期,那空曠的富賀川(鴨川的舊地名)邊,朱紅的三十三間堂。

資料來源:http://sanjusangendo.jp/s_1.html


圖片來源: VIA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