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經典建築:柯比意的昌迪加爾城市規劃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1947年8月15日,就在印度脫離英國獨立的那一夜,出現一個指令,將這個次大陸在下個六十年脫胎換骨。帶領大家脫離殖民統治的領導者,在印度西北部與東部劃設部分領土,提供國內穆斯林人口使用,讓他們免於受到多數印度人的欺凌。這些分佈在印度各地,一億左右的穆斯林,必須在73天內,搬到這個新劃設的領土,亦即今日的巴西斯坦(Pakistan)與孟加拉共和國(Bangladesh)。由於新領土國界線是由西里爾·拉德克利夫(Sir Cyril Radcliffe,英國人,對印度歷史與文化一無所,被殖民政府視為中立的保證)所劃,旁遮普州(Punjab)被印度與巴基斯坦瓜分,原本的州首府拉合爾(Lahore)則屬巴基斯坦所有。[1]因為失去州首府,旁遮普州必須另覓地點,滿足州的運籌需求,並明確告召全世界,一個嶄新、現代化、繁榮,且獨立的印度已經來臨。


Image VIA ArchDaily

雖然柯比意的原始規劃仍舊是昌迪加爾的城市重心,但現有人口數是原計畫的三倍,意味著城市擴張發展,超出它原本的規劃範圍。

失去了拉合爾後,昌迪加爾州政府在新德里北邊270公里處,現有鐵路邊的平坦地帶,找到新的州首府位置。印度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決心建造一個能展現現代與進步象徵的新城市,並下令由美國建築師師亞伯·梅亞(Albert Mayer)與他的合夥人馬修·諾維斯基(Matthew Nowicki)共同執行。隔年,兩位建築師開始根據田園城市的模式發展計劃,但當諾維斯基在1950年8月意外身亡後,梅亞亦退出計劃案。[2]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隨著原始設計團隊的離開,昌迪加爾州首府計劃的主持人們到歐洲尋找接手人。法國建築師柯比意接受任命,並且希望由他的表兄弟尚涅特(Pierre Jeanneret)出任在地建築師。除此外,推薦柯比意的英國建築團隊麥斯威爾·褔萊(Maxwell Fry)與珍·德魯(Jane Drew)夫婦,亦同意負責住宅設計的部分。科比意則負責進一步發展梅亞與諾維斯基之前所擬定的初步計劃,並研擬計劃細節。[3]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科比意不僅將計劃未完成的部分補齊,甚至開始一個決議性任務,亦即在該計劃中加入自身設計風格。為了讓道路系統可以符合基地地形,柯比意將梅亞的葉扇型概念曲度,修整成弧度薄淺如矩形的棋盤系統。接著,依照功能分列道路的重要性,從連接城市與城市的「V1」主要動線,到人行步徑「V7」,以及自行車道「V8」。棋盤狀道路系統成了大區塊(Sectors,指梅亞計劃中的「都市村」)的邊界,每個區塊都有一條沿南北向軸線的綠廊道,與東西向商業道路十字交叉。新的計劃平面將梅亞劃定的面積6,908英畝,壓縮減至5,380英畝,無形中將城市的發展密度增加20%,但基本上仍舊尊重花園城市運動的原則。[4]


Image VIA ArchDaily

柯比意的規劃受到一系列靈感來源的影響。該規劃強調道路與建築之間的廣闊開放空間,不僅遵循地方政府屬意的花園城市原則,而且是建築師「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的概念,其中塔式玻璃帷幕高樓被雕塑取代,以反映昌迪加爾的州政府意象。柯比意並未將他的歐洲家鄉城市剷平,創造他心中的理想秩序城市天堂;相反的,他有機會將那些相似原則,運用在旁遮普州原始的鄉村地帶。[5]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令人好奇地,科比意所規劃的偉大林蔭道系統與視覺焦點,是來自令柯比意厭惡的大城市 – 巴黎的城市綠帶概念;他甚至曾經希望將巴黎剷平,以他喜愛的都市計劃(Haussmanian的原始計劃)取代之。除此外,規劃中的許多特質似乎來自新德里的早期計劃;該計畫是個較具地方特性的整體城市計劃案,以榮耀州政府為目標。昌迪加爾的線型規劃形式,亦曾經被拿來跟中古世紀、方整的北京城做比較。換句話說,昌迪加爾的新城市規劃至少是以三個偉大的國家首都城市為基礎。[6]


VIA ArchDaily

即使柯比意的想像逐漸落實在主要計劃,但他似乎對其棋盤式街道兩側的住宅規劃感到不滿意。從參與昌迪加爾規劃案之初,柯比即意試圖運用「馬賽公寓」(Unitéd’Habitation)的概念,將政府職員的高層住宅建築,置入低矮的城市裡。然而,地方政府否決他的努力,住宅單元設計成為江耐瑞(Jeanneret,柯比意的真名)、褔萊與德魯等三人的僅有責任。[7]


最低層住宅型式13D的圖說。

圖片來源:Mapin



中階政府官員住宅型式5J圖說。

圖片來源:Mapin

根據入住政府官員的職等與收入,住宅建築共被分為13類。每類都有一個號碼,說明它在財務計劃的出現先後,以及一個字母,代表它的設計師。然而,所有單元設計都俱有統合的現代、幾何形極簡設計風。主要視覺效果是那些巨大的長方形建築體,具有遮蔭目的的大尺度出挑與退縮,以及通風的簾幕,有些建築體則有走廊。[8]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柯比意想在公園裡設置一系列高塔,但這個想法被否決。出於失望與污辱,他快速地與城市規劃劃清界限。從他發展首都複合體的方式,可以感受到他的態度。從1951年底的計畫圖可以看出,他將首都複合體設定為主要計畫的領頭重地,秘書處被置放在可以看到整個城市的清楚視線上,背景則是希瑪拉雅山。當柯比意覺得被設計團隊「背叛」後,大幅修改平面圖,並在首都複合體與昌迪加爾之間規劃人造坡地,打破兩者之間對視效果。這個做法並非偶然,科比意不只繪出一系列剖面圖,來確認行人不會看見彼此,還要求工人將坡地頂的步徑移至地面,因為「城市不需要被看見」。[9]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現在,俱有獨特的美學與空間語彙的首都複合體,被獨立於都市紋裡之外。州長的住宅被設置在主導地位,兩側是最高法院與議會,相互對望,秘書處則在比較不重要的位置。至於建築體本身的形式,科比意混合了傳統古典特色,以及印度設計新手法,但都以簡單的清水混凝土為主。[10]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猶如巨大盒子的議會建築體,內部是形狀特殊的參議院與議會小室。面對最高法院建築的一側,是柱廊式建築主立面,屋頂上揚。下方是洞穴般、陰涼的室內空間,細長的矩陣柱列,接至天花板。中央廣場的另一側是最高法院,猶如四面開敞的盒子,上方是柱廊與內凹的弧形屋頂。然而,彎曲線中軸與主要立面垂直正交,陽光從建築居住空間上方的圓拱與屋頂間曝瀉而入。建築體前側遮陽板的後方是一排排窗戶;結構體一側開口處有三根顏色鮮豔的柱子,是辨識度清楚的主要出入口。[11]


Image VIA ArchDaily

法院(或公正廳)的剖面,顯示出如同機翼的屋頂,以一系列淺短圓拱美化因為封閉的盒狀空間所產生的僵硬垂直線條。

州長的住所原本被設置在首都複合體的中心,但被尼赫鲁以非常「不民主」為理由,從整體計劃中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型手的雕塑,這個雕塑的形式有畢卡索的影子,如同一隻鴿子。儘管尼赫鲁認為印度無法負擔昂貴的費用,柯比意仍舊努力說服尼赫鲁,同意建造雕塑結構體。柯比意非常在意這個雕塑,他說:「這不是個政治標識…『而是』建築師的創作…開放接受這世界所創造的財富,然後分配到全世界的人們身上…它應該是我們這個年的的象徵。」[12,13]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昌迪加爾的城市計劃,一開始就在印度與國際建築領域,佔有一襲重要地位。即使城市的織理已經隨時間改變,印度獨立早期所出現的豐沛希望靈魂,仍舊存留在市民心中。在過去幾年來,人口增加,促成一系列俱有爭議性的郊區發展。原先計劃容納50萬人口的昌迪加爾與附近地區,目前是150萬人口的家。儘管不可避免的城市成長,超越原本的長方形範圍,昌迪加爾持續得到地方與國際建築社團的讚美與喜愛。即使在尼赫鲁與科比意過世多年後,旁遮普州首都仍舊是尼赫鲁口中所說的「未來國家信心的表徵」。[14]






Image © Laurian Ghinitoiu VIA ArchDaily











參考資料:

[1] Prakash, Vikramaditya. Chandigarh’s Le Corbusier: The Struggle for Modernity in Postcolonial Indi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2. p5-6.
[2] Bauchet-Cauquil, Hélène, Françoise-Claire Prodhon, Patrick Seguin, Michael Roy, John Tittensor, Jeremy Harrison, Le Corbusier, and Pierre Jeanneret. Le Corbusier, Pierre Jeanneret: Chandigarh, India, 1951-66. Paris: Galerie Patrick Seguin, 2014. p52.
[3] Prakash, p43-45.
[4] Prakash, p42-45.
[5] Curtis, William J. 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London: Phaidon, 1996. p427.
[6] Curtis, p428.
[7] Prakash, p65-66.
[8] Prakash, p14-15.
[9] Prakash, p68-69.
[10] Curtis, p429.
[11] Curtis, p429-430.
[12] Curtis, p 429.
[13] Prakash, p125.
[14] Khan, Hasan-Uddin, Julian Beinart, and Charles Correa. Le Corbusier: Chandigarh and the Modern City: Insights Into the Iconic City Sixty Years Later. Ahmedabad: Mapin Publishing, 2009. p80-86.

基本資訊:

建築師:柯比意

位置:印度昌迪加爾(Capitol Complex, Sector 1, Chandigarh, 160001, India)

完成年代:1951年

圖片來源: Mapin

攝影:LaurianGhinitoiu by Luke Fiederer

原始文章及圖片來源: ARCHDAILY

翻譯: SHUYI WANG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