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1970年代 美國太空總署太空站的藝術設計概念


剖視圖 – 展現超環形太空移民站室內情形。藝術家: 瑞克·蓋狄斯(Rick Guidice)

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曾說: 「對人類來說,地球太小、太脆弱,無法容納所有的事物。」

1970年代
美國太空總署太空站的藝術設計概念
想像遙遠邊境的生活

1970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舉辦一系列暑期課程,探索未來太空移民站的實用性設計。每個移民站與加州海邊小鎮的大小類似,站體本身有人造地心吸引力,是個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棲息地,人們可以在此過一輩子。移民站的形態共有三種: 超環形(甜甜圈型)、球型與圓柱型。以下是藝術家們以圖說的方式,呈現這些設計概念。
移民站的建造材料來自月亮與海星,站體本身會不停地轉動,產生類似地球的地心引力;光線來源則是藉由大型鏡子,將太陽光反射到站體內部。根據地球繞著太陽自轉的方式,地球運行軌道上有五個點,物件會保持穩定運行,不必花費力氣停留在它的位置。這些就是所謂的拉格朗日點(Lagrangian (L) Points),以發現者约瑟夫·拉格朗日(Joseph-Louis Lagrange)命名,其中L4與L5被認為最適合這類太空站的位置。
直到今日,事情並未變化太大,建造一個太空移民站的價格仍舊過高,但即使沒有任何組織提出建造移民站的具體計畫,這個構想一直存在。卡爾帕娜一號(Kalpana One)計畫就是最近的案例。該計畫是以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人卡爾帕娜·喬拉(Kalpana Chawla)命名,喬拉是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罹難的七名太空人之一。


移民站的室內空間,其中橘色物體是人力飛機。藝術家: 瑞克·蓋狄斯

1977年美國太空總署理查·強生(Richard D. Johnson)與卡爾帕娜·喬拉合著《Space Settlements: A Design Study》一書中提及: 「太空移民站,提供人類幾乎沒有限制的擴張機會,得到新的資源,並增加財富。」


超環形移民站的室內空間示意圖。藝術家: 唐·戴维斯(Don Davis)


移民站尾端全景,圖中是吊橋。藝術家: 唐·戴维斯

1894年德裔美國商人約翰·雅各·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在《Journey in Other Worlds: a Romance of the Future》一書中提及: 「我們都厭倦被困在宇宙的微粒中,它單調的海洋、陰鬱的天空與單一月亮,其實很沒用處。它的未來可能性令人毫無希望。」(阿斯特死於1912年鐵達尼號船難中。)


從大型窗戶往外看的室內景觀。藝術家: 瑞克·蓋狄斯

1976年傑瑞德·歐尼爾(Gerard K. O’Neill)在《The High Frontier》一書中提到: 「比材料問題更重要的課題…一個嶄新、境外世界的機會將會挑戰我們目前的最佳狀態…太空中等待被開發的新土地給我們全新的自由去尋找更好的政府、社會系統與生活方式。」


多個超環形站體的剖視圖,圖中是不同的農業單元。藝術家: 瑞克·蓋狄斯


移民站內正在工作的建築工人。藝術家: 唐·戴维斯

1843年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Paradise (to be) Regained》一書中提到: 「意外地,未來世代將不會容忍地球崩壞,但他們會利用航空移動的發明與太空航行,整個族群離開地球,移居到其他可用星球或更西方的星球。」


鮑納爾球體(Bernal Sphere)的剖視圖。藝術家: 瑞克·蓋狄斯

2005年美國太空總署的管理經理麥可·葛芬(Michael Griffin)說: 「在不久的將來,單一星球的生物將無法生存。總有一天,但不知道是哪一天,將會有更多的人類住到地球以外的地方。」


超環形結構物環體邊緣的模樣。藝術家: 唐·戴维斯


日蝕、雲與生態環境。藝術家: 唐·戴维斯

文字與策劃: 阿曼達•尤倫 (Amanda Uren)

圖片來源: 美國太空總署艾姆斯研究中心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原始文章:MASHABLE

翻譯:SHUYI WANG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