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台中種子微雕展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來自新加坡首次在台中展出的種子微雕收藏家”林查理”的收藏展
寂寞的收藏家,跨海尋找同好,圍觀微觀藝術
45年前查理在新加坡烏節路上發現了他的第一個微雕種子,僅僅一吋大的橄欖子,是一艘有6個可活動的門窗且雙邊還有可以活動的長錨。查理深深地被這精巧的手工藝所吸引,也因此踏入了種子的收藏之旅。
走訪了世界各地,踏遍了大街小巷尋找各類工藝、古董、珠寶店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種子雕刻設計,然而在眾多的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收藏至今已有將近2000多顆的微雕種子,並且妥善的收藏著,每一件收藏品都小心翼翼地置放於錦盒裡,每顆種子都細述著每個微觀世界的故事。
查理先前於新加坡博物館內展出,同時也在展覽中尋找同好一起分享對微雕的熱愛,如今在台中天目城三樓展出,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關於核雕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果核,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品嘗鮮果後的棄物,可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到了微雕師的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古代,我國南方的微雕工藝一向有特色。特別在江浙地區,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致,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雕刻的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據瞭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據現存世的核雕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桂蘭。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桂蘭的核雕還被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志》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上世紀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湧現了開創蘇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蘇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今天,不由不使業內人士常常懷念他將技藝傳承于後世的業績。
(資料參考網路)
關於核雕的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