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吳哥之美-蔣勳

被遺忘在叢林裡的古文明,因為一本<<真臘風土記>>而引起世界探尋,更在遺跡出現後,讓世界蜂澭而至的一窺究竟,「微笑高棉」的力量,正在感染世界中。

 

被宗教賦予力量的建築

每個文明以它獨特的方式留下遺跡,吳哥文明以各種印度教和佛教的寺廟呈現當時對宗教的敬畏。除了宗教所要教導人民的意義外,也讓我們用不同角度了解當時建築所帶來的感觀震憾。

從最早期的印度教寺廟裡可見的各種神的故事,重現在立體且生動的浮雕上,各寺廟的結構更讓人對這個從大至小處都呈現宗教的建築充滿敬畏。陡峻的階梯,讓人們如履薄冰的充滿敬畏,如不小心就可能在上下階梯的過程中失足;高聳山形建築是對信仰的崇高敬意,來自教義裡宇宙中心是一座須彌山,自然且神聖。自然萬物是印度教的啟源:如同教義揭示的「海」是萬物起源,生命從海裡而生,而這蘊孕萬物生命的乳海,在各個寺廟壁畫浮雕皆可看到做為背景的出現,乳海上伴隨而生的飛天女神,亦為生命的起源。兩蛇的拉扯,是神與魔、善與惡的勢力對抗,藉此引領人的內心。

 

寺廟的出現,最初是國王為解決水患問題而設的信仰中心,之後有為宗廟、陵寢、僧侶修行等等各種用途出現的寺廟。建築本身是沉默的訴說者,當融入生物和生活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人生的道路上是快速的通過,亦或是細細品嚐每個時刻呢?是否試著放慢腳步停下來仔細觀察呢?走在引道中,如同走在信仰的大道上,明知盡頭即是目標,高大的等著我們前進,卻也因這長長引道而不得不放慢腳步,生命也是如此,自我的放慢自省也同樣是唯一到達目標的路徑。在引道的中段,會有交叉的引道往兩旁的藏經閣中,也意味人生道路中段的休息,是自我的充實,為下一段前進做更充分的準備。吳哥寺的日初落在塔尖又剛好倒映在水池上,剛好是蓮花池,水波讓倒影變的虛幻,對映了上方實體的塔,有種分不清的虛或實,我們的眼睛看到的一切又何嚐都是真實的呢?如作者(蔣勳)書中所說:「虛」與「實」,「有」與「無」,吳哥寺體現了最深的東方哲學,使人想到兩千年前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都在哲學的層次上賦予「空」、「無」真實的存在意義。

蓮花在吳哥的寺廟中很常出現,如中國建築裡也常在水池中種植。它代表了高雅、謙讓、高潔,如君子般的出現。但在吳哥的寺廟裡,創造之神–毗濕奴神其中一隻手拿的便是蓮花苞,象徵了復活。在變身塔裡看到了往生,代表了人的生命結束,但卻非是終點,會再以另一種形式再重新而生,如同日出與日落一般,不斷輪迴。生命也是不斷的再生,而生生不息,如印度教裡的濕婆神壁畫雕刻┌上也可以看到一朵朵的蓮花苞,裝飾著美麗。

「微笑」是最簡單拉近人與人距離的一種表情,那呈現在巨大石雕上的菩薩的微笑呢?我想足以讓我心情回歸平靜、沉澱所有的不愉快、不開心吧。也正是這個微笑,讓世界瘋狂的進入吳哥。巴揚寺的微笑菩薩占滿了一百多個,且微笑的下方基座石雕也很微妙,不同以往的國君以印度教義為主的故事,而是清楚雕刻出庶民的生活點滴。上方的菩薩是否因下方雕刻的人民發出微笑呢?菩薩從上正睥睨著世間,所有的不開心,剛好在抬頭就可以看到菩薩的笑容而化解了,再苦的生活也變的不苦了,這是宗教的力量啊!巴揚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所建,他剛好是從印度教改信佛教的轉變,也許是因為心靈的改變,對自我的修行,闍耶跋摩七世的人像和其皇后的人像都是一樣的平靜的淺淺微笑。

能把宗教完整放到建築上,從結構、空間、雕刻等等的設計上,不難看出成為世界遺產的原由。當時的文化的強盛,卻也不斷提醒著自我心靈的提升、洗滌心靈,如常見的護城河中的沐浴,不僅僅是身體的清潔,也是心靈的洗滌。放慢腳步,日初的蓮池倒影也許就在你身邊呢!

 

衍伸閱讀 : 【流浪到~】建築的起源 吳哥窟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