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遊趣~】北疆遊記Part I 從城市邊界啟程,走進戈壁與岩層的真實
抵達烏魯木齊是半夜兩點。從台灣飛了大半天,人在新疆的感覺一時之間有點抽離。天山國際機場是新完工的機場,雖說不像東部城市那樣「中國式亮眼」,但一出航站樓,乾冷空氣和沉默夜色就先打了個招呼。這是旅程的起點,沒有太多情緒鋪陳,也沒時間觀光。行李塞進車,導航打開,第一天的行程就這麼開始了。
【第一站:烏魯木齊 → 可可托海|430 公里】
新疆的尺度,必須先放下「台灣移動感」來重新適應。這不是什麼「一天幾百公里很誇張」的抱怨,而是北疆旅行的基本設定。如果你來這裡還在用 Google Map 精算分鐘數與景點效率,很快會被現實教育。
清晨天未亮,我們已經駛出城市。高速公路筆直地劃破戈壁灘,兩側是一望無際的荒原,偶有油田抽油機低頭作業,像節奏穩定的機械生物。GPS顯示此刻我們已經在離城市兩百公里的地方了,沿途沒什麼村鎮,有的只是地景與地理。
從地質角度說,可可托海一帶屬於阿爾泰山脈的南緣,花崗岩經過數百萬年的冰川與河水侵蝕,形成了如今「神鐘山」這樣奇特的單體山峰結構。站在山腳下,這座巨岩就像被鑿過的鐘型石柱,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有點不合比例的震懾感。
更有趣的是,這裡是中國少數幾個同時具備冰川地貌、斷層構造、礦產背景與人文信仰的交會地。前蘇聯時期,可可托海曾是中蘇邊界的礦產重地,直到近年才轉型為景區。
神鐘山旁的伊雷木湖,湖水清涼,表層透著藍綠色澤。風吹來時,湖面泛起細紋,像打開了 Photoshop 的「噪點濾鏡」。我在湖邊按下快門,還沒來得及細拍,領隊就催促該上車了。因為今天的重點還不只這裡。
【第二站:可可托海 → 五彩灘|150 公里】
過了可可托海,繼續往北,車子轉進布爾津方向的支線。下午的光線開始變斜,路面稍微有些顛簸,接近布爾津縣城時,河流與沙丘開始浮現。
五彩灘到了的時候是傍晚六點多。這個景點的名字聽起來像是為了遊客取的行銷用語,但實際上它的地貌非常值得一看。
五彩灘是一個典型的雅丹地形區,屬於風蝕與水蝕共同作用的產物。當額爾齊斯河從阿爾泰山流下,沖刷地表形成侵蝕溝,而風又進一步剝離鬆散地層,最終形成這些起伏錯落、色彩斑斕的丘陵與土坡。
岩層顏色從紅褐、黃沙、赭石、紫青到淺灰都有,這些色彩不是上色,而是地層本身所含礦物不同造成的氧化色變。科學講得通,但站在現場,你會直覺反應:「這地方太不真實了。」特別是在黃昏時分,陽光以極低的角度打在岩體上,色階顯得更誇張,對比度拉滿,現場的飽和度逼近幻覺邊緣。
額爾齊斯河安靜地流過岩層腳下,河對岸的胡楊林則開始轉黃。此刻應該是黃金攝影時段,但我卻有些走神。這一路拉車超過五百公里,身體開始抗議,但腦子卻還在處理沿路的「地表資訊」:這裡不只是漂亮,它也透露出地球運作的痕跡——這些線條、色塊、沉積方向,每一層都是時間的片段。
【第三站:夜泊布爾津|短暫的城市過渡點】
布爾津是進出喀納斯的主要中繼城市,規模不大,但乾淨整齊。這裡的漢人與哈薩克族人共處,也有俄羅斯族與圖瓦族的痕跡。街上的餐廳招牌多用簡體,也會搭配哈薩克語音譯字母,看起來有點像是塞爾維亞或蒙古的市鎮。
晚上回到旅館,我開始整理記憶卡裡的照片。大多是地景廣角、岩層紋理、路邊偶遇的羊群、還有神鐘山下那些低調的樹影。拍到一張我特別喜歡的:一匹哈薩克牧民騎著馬從畫面邊緣穿過,背景是完整開展的戈壁與地平線,人物雖小,卻是這張照片的中心點。
拍下這種畫面會有一種很直覺的感受——「這才是新疆」。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而是地景與人文在同一幅畫面裡自然共存。
第一天的移動超過了 550 公里,這對於任何一個旅行者都是體力與專注力的考驗。但我發現這裡的風景並不會主動「取悅」人。它不嬌柔、不做作,也沒有為觀光客特別設計的打卡點,它就是它——一種原始、巨大、直白的存在。
也許這就是北疆的魅力:它沒有包裝自己,卻讓人停不下快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