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遊趣~】北疆遊記Part II 從禾木到魔鬼城:走進森林、湖泊與風的領地

【第四站:進入禾木】

從布爾津出發,沿著盤山小路蜿蜒進入喀納斯地區,目標是「禾木村」,一個多次出現在攝影雜誌與旅遊特輯裡的地方。但真正抵達時,我發現它和我想像的不太一樣。

禾木村清晨的霧不輕浮,是厚實的。整個村落還埋在煙霧色調裡,木屋像用沉默蓋起來的積木,層層疊疊地散在山谷間。村外有一條河,水聲乾淨得像是刻意安排的背景音效。

這裡住著圖瓦人,一個帶著俄羅斯血統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家屋是手砍的杉木搭建,窗子小,屋頂斜,還看得到煙囪緩緩冒出炊煙。我注意到他們家門口常會繫著幾匹馬,有些帶鞍,有些赤背,這裡的馬是生活工具,不是拍照道具。

我順著木棧道往村落東側的小山丘走去,那裡是拍日出的制高點。日光穿過雲霧落下來,一層層剝開村子的結構,木屋、炊煙、河水、遠山輪廓,一層層浮現出來。手機拍不出來,全景也捕不乾淨,但站在那邊的當下,你會知道:這裡是真實的,不是後期濾鏡做出來的仙境。


【第五站:喀納斯湖】

離開禾木後我們轉往喀納斯湖。這是一個近乎完美比例的冰川堰塞湖,湖岸線被原始針葉林包裹,湖水從藍綠到深藍再到青灰,有種「這是天然但不該存在」的視覺衝擊。

登上觀魚台是體力與意志的雙重考驗。這個設施海拔 2,030 公尺,需要先搭接駁車,再沿著陡峭木階攀爬約一公里。過程中沒太多遮蔽,吸入的空氣稀薄,還帶著樹脂與土壤味。

但上到觀景台,整個喀納斯湖像是一條巨龍側躺在山谷間,蜿蜒入林,藏於霧氣。那一刻很像航拍地圖,但你其實是站在真實地面上。

這裡流傳的「湖怪」傳說也在這個場景裡變得合情合理。據說當地人在湖邊常看到巨大水波與魚群跳躍,有些說是遠古魚類,有些說是蘇聯實驗品逃入湖中。真假難辨,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會願意相信它有。

我拿相機拍了幾張 RAW 格式,全景、壓縮、縮光圈慢門都有拍。這種場景很難「拍好」,因為現場空間感與光感遠超過機器所能記錄。但我拍,是為了記住我站在那裡的感覺。


【第六站:克拉瑪依】

離開喀納斯後,我們一路南下往魔鬼城方向奔去,途經克拉瑪依。這是新疆重要的油田城市,路邊常可見抽油機的剪影,整齊而有規律地上下擺動。像是一個整座城市都在呼吸。

城市邊緣有許多荒地,也有新蓋的住宅區,建築方正,但人煙稀少。這裡是一個讓人想起「資源型城市如何運作」的地方——土地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把人留下。

加油站很多,燃油便宜,車子跑得更勤。越往南開,風開始變強,窗外地貌逐漸從丘陵變成乾燥裸露的岩層。


【第七站:魔鬼城】

魔鬼城,全名「烏爾禾雅丹地貌區」,是一片由風長年雕塑出的荒漠迷宮。這裡不是「有點像電影場景」,而是貨真價實的電影取景地。張藝謀的《七劍下天山》、李安的《臥虎藏龍》,都曾在這片風蝕岩層中取景。走進來的那一刻,你很容易產生既視感——電影裡那些蒼茫、決絕的場面,似乎就在眼前。

這天風不大,只有微風吹拂,沒有傳說中的十級狂風。但這樣的天氣反而讓我們可以更從容地走進地貌核心,好好觀察這座由風與時間聯手打造的「自然片場」。

雅丹岩體的造型十分多樣,有像駱駝的、有像堡壘的,也有遠看像古代城塔的。岩壁顏色偏褐紅,搭配午後斜陽,整體呈現出一種很有張力的色調——粗獷但不混亂,像是荒野版的建築藝術。

園區內有駱駝可供騎乘,幾位遊客穿著紅色長裙,騎在駱駝背上,隨風擺動,構成一幅電影海報般的畫面。這種刻意營造的「大漠風情」,雖然觀光氣息濃厚,但和現場環境搭配起來,竟也不違和。

選了一個地勢較高的平台拍照。這裡風平浪靜,空氣乾淨,陽光把岩層紋理照得清清楚楚。拍攝時我突然意識到:這不是哪部電影的還原場景,這就是那些電影要模仿的原型。

你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在岩與岩之間穿梭。這裡不只有地理的奇觀,也有一種「虛構與真實共存」的魅力。當你身在其中,很難不去想像一場古代武俠或西域史詩正悄悄上演。

但也正因如此,這裡留下的印象極深。你不會說「好美」,你會說「這是什麼地方」。那是另一種層級的震撼。

 


這一天的行程大約 470 公里,依然是長距離、高強度的奔波,但相比前一日的乾冷與戈壁,今天的畫面是流動的,有森林、有霧、有湖水、有傳說、有風聲、有沙丘。

每一段移動都像一種地貌切換,感覺像在不同地球版本中跳躍。北疆不是單一的「美」,而是多重空間堆疊而成的巨型劇場。

除了會被當下的廣闊震撼,過幾天,還會不自覺地回放畫面,在腦中一幕幕重組。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