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is!?】No.17

瓷器表面出現了幾個小孔,排列整齊,像是某種古老的縫線。

邊緣有一道清晰裂痕,但被某種金屬牢牢「固定」,彷彿是細針慢慢縫補的結果。

破碎的痕跡依然可見,卻多了一種沉穩的力量感,像是歷經風霜後留下的印記。

這不是設計師的創作痕跡,也不是刻意營造的仿舊風格,而是一種延續物命的方式

這項技藝來自那個「東西壞了,不是丟掉,而是想辦法讓它繼續活著」的年代。
它不試圖掩蓋裂痕,而是選擇正視它、修補它、尊重它的歷史。
每一顆釘、每一道縫合的痕跡,都是手工的耐心、技藝的對話,也是一種對器物的深情。

揭曉答案:這就是傳統的鋦瓷工藝!


 

\

第一眼看到,它像一道裂痕,卻閃著金光,不像是傷,更像是一種……裝飾?
再靠近一些,你會發現:它不是畫上去的,而是填補上去的。裂縫沒被掩蓋,反而被強調。傷痕成為焦點,瑕疵變成風景。

 

這不是補土,也不是修復膠——這是一種古老又詩意的技藝,一種用金粉縫合破碎的方式。

 揭曉答案:這是「金繕」(日文:きんつぎ / Kintsugi)!

金繕是日本傳統的修補技法,將破裂的瓷器用天然漆接合,接縫處灑上金粉或銀粉,不試圖回到「沒破過」的樣子,而是讓破碎成為一段歷史的光芒。

它不是在修一個器皿,而是在述說:「曾經破碎,但我不必隱藏它。」
每一道金線,都是一次重生。每一件金繕作品,都承認了不完美,也擁抱了不完美。

 

金繕與鋦瓷:修補的不只是器物,更是時間與情感

當陶瓷破裂,我們可以選擇丟棄,也可以選擇修補。金繕與鋦瓷,正是東亞文化中兩種極具代表性的補器智慧。

金繕(きんつぎ)源自日本,是用天然漆將碎片黏合後,再於接縫灑上金粉、銀粉或珍珠粉。它強調「不掩飾破裂」,反而讓傷痕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更美。每一道金線,都是時間的見證,也是一種傷後重生的詩意象徵。

鋦瓷則是中國古代流傳的實用修復技藝,匠人以金屬釘或錫片將破損處鑽孔縫合,讓器物恢復功能。它不求華麗,不強調修飾,而是樸實地延續器物的生命。「鋦」字本義即「補器」,是一種惜物的表現,也映射出勤儉與手藝文化。

兩者皆承認破碎、擁抱不完美。金繕如詩,鋦瓷如史——一柔一剛,皆蘊含對器物與歲月的深情。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