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建築新未來 Archigram
Archigram是於1960年代組成的倫敦前衛建築團體,擁有強烈新未來主義、反英雄與傾消費主義的色彩。他們的創作從科技取材,在假定的計畫中創造新的現實,提供世人一個新的思索空間、居住與生活型態的想像。團隊主要成員為庫克(Peter Cook)、橋克(Warren Chalk)、赫朗(Ron Herron)、庫朗普敦(Dennis Crompton)、瑋柏(Michael Webb)與葛林(David Greene)。
設計師克洛斯比(Theo Crosby)是Archigram幕後的重要推手與靈魂人物。他在《建築設計雜誌》中的刊登報導讓團隊受到倫敦當代藝術協會的注意,進而在1963年推出「活著的城市」一展。1964年克洛斯比將團隊引進他帶領的Taylor Woodrow設計團隊,展開一系列的實驗性計劃。
Archigram致力於高科技、輕盈的手法、存活性科技的探索,捍衛現代主義,使之不致變為被人盲目擁戴的貧瘠教條。他們的創作中,常見模型科技、在環境中的移動性、空間膠囊,其中更不乏大眾消費圖像。相對於美國建築師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物質有限主張,Archigram寄望一個擁有無窮盡資源的未來,為未來的機械時代勾勒出美好的前景,將社會與環境的議題拋諸在對科技與想像的關注之外。
1970年代早期團隊的策略出現轉變,克洛斯比當時表示,成員們現在更關注科技滲透入環境的細微現象。葛林也曾以以下文字表現他們的創作對環境與生活狀態的切入點:「正如克里斯托的〈岩壁包覆〉系列,我們開始注意到一個被包覆住的山壁,是因為發現其他的山壁都沒有被覆蓋。同樣的,Archigram試圖改變習以為常的閱讀習慣。我們希望提供新的概念,在其中,遊牧狀態是主要的社會力,而時間、交換與質變取代了穩定,消費、生活模式與瞬息萬變成了常態,公共領域則應是將全球都納入的電子場域。」
以下是Archigram較重要的幾個計劃項目:
Plug-in-City, Peter Cook, 1964
〈插入城市〉龐大的結構中沒有任何建築物,僅有大量的密閉房間框架與標準化的矩形排列。機器接管了一切,人們成為生產過程中的材料。
The Walking City, Ron Herron, 1964
〈行走城市〉由智慧型建築或機器人組成,以龐大自足的艙行形式游走在城市中。像是昆蟲與機器的混合體,呼應柯比意的「像機器般的居住房子」。這些艙房各自獨立,卻又有寄生性,可以「插入」各個中繼站,交換住戶或是更新資源。 市民於是成了遊牧民族,就像今日的開車族。這樣的脈絡被解讀成未來的世界在經過核戰之後的荒蕪狀態。
Instant City
〈立即城市〉是以熱氣球運載一系列表演的平台構造至較未開發的鄉鎮地區,所進行的科技性活動。透過廣告美學的傳播,打造大眾的文化。
2014年起三乘影像策展邀請四位享譽國際的建築師創作小建築系列第一階段『小攤子』展覽,包括Archigram大佬Peter Cook、旅英建築師陳婷娜、德國建築師Goetz Stoeckmann、挪威建築師Beate Hølmebakk,10/21~26於台北街頭出沒,之後11/30~12/21期間移至中山創意基地繼續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