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石頭光陰 John Mcphee
北美洲地質鉅著《前世界紀要》,將四十五億年來的浩瀚地質歷史濃縮在九百頁的篇章中。作者約翰‧麥可非(John Mcphee)以精鍊迷人的文采獲得1999年的普立茲獎。他擅於將極端的兩者作出詩意的對照,例如以文字生動的呈現浩瀚的時間與當下這分鐘,也就是地質學家稱的「更大的風景」。
在這本書中,處處可見對存在與時間的詠嘆 :透過一顆石頭,麥可非說「我們所看見的是這顆地球一半的存在時光,相機250分之一秒可以捕捉二十六億年的光陰。」「人的一生與四十億年的差別,或許是無法理解的時間與極微小時間的不可能體會,但將之貫穿的是更小的元素,將心靈與萬古串連起來,藉此我們可以想像窺見更大的世界。」
地質深層時間的概念最早是十八世紀晚期的蘇格蘭地質學家何頓(James Hutton)在《地球論》中所提出。 在那之前世界始終抱持著以宗教為世界認識中心的觀點,深信地球僅有幾千歲。何頓透過對石頭構成的研究,發現地球其實已經有好幾億年,雖然比起實際的年齡還是低估甚大。
麥可非的文字充滿詩意之外,也不失科學之精準,細膩的鋪陳揭露一場緩慢卻蘊涵著目的的歷史演進。他曾說:「大自然的線索看起來隨機,混雜了不同時代的遺跡。」提醒著世人大自然是混亂無章的, 別期待它能始終如一。而人類所能做的,便是在其中找出片段的次序,能為浩瀚的過去解碼,甚至為未來提供線索。
或許大部分人很難藉由石頭開展對宇宙的想像,但確實有不少人為此著迷,奉獻時間以挖掘出更多的時間。麥可非的夥伴哈里斯(Anita Harris)為這樣的熱誠下了很美的註解:「石頭如書本一樣,有不同的語言與字母,但你可以學著閱讀它們…它們將會告訴你溫度與壓力…色彩、紋路、大小給你環境的線索。當你爬上山,也一層層剝解古老的海洋。道切路面對地質學家而言,就像是玫瑰石對埃及古物學者那般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