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古墳 KOFUN

NintokuTomb

A

 

古墳 KOFUN

類為了各種目的從一地遷襲到另一地,可能因為外來戰事、疾病侵襲、內部族群之爭,或只是為尋求更好的生活。考古學者從遺址挖掘的過程,發現日本群島的歷史起源;從DNA驗證,尋找最早「倭(文字記載中,日本的最早名稱)」人的根源。相傳最早移民以部落型式分佈在日本群島,邪馬壹國的女巫統治者卑彌呼(Himiko)與三國時期的中國往來密切,當「倭」政權的文化與宗教,受到中國傳統巨大影響,考古挖掘指證歷歷。西元三世紀中期卑彌呼過世,開始大量古墳建造,日本歷史中的古墳時期(Kofun Age, 250–538)正式開始。

最初,日本群島各地有4,000座西元第三世紀到第七世紀之間遺留下來的古墳,是當時具有高階社會地位的皇宮貴族、仕紳官宦所建造。形狀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圓形、正方形、前方後方或前方後圓。其中以前方後圓如鑰匙洞口形狀的古墳,其社會階層最高,面積亦最大,長度與寬度可以達數百公尺。雖然古墳多分佈在本州與九州,但位在近畿地方南邊的兩大古墳群,堪稱最為集中,古墳形式、尺度最多樣,亦最受矚目,是日本現有最大的古墳群落,分別是大阪平原的百舌鳥古墳群(Mozu kofungun)與奈良盆地的古市古墳群(Furuichi kofungun),在201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歷史襲產暫列名單。

古墳的考古挖掘,成了認識日本古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與猜測。古墳的表層在建造之初覆蓋著小卵石,以避免土壤受到大雨沖刷流失,四周圍繞著一到數層護墳水道。圓型凸出部分是棺木的位置,棺木周圍圍繞著數百、數千件陪葬物;棺木室四週生動的壁畫說明了當時人們的衣著、頭飾;陶製人物、動物,以及金、銅、鐵器、武器,在在說明當時部落族群的宗教、政治與生活型態等。根據專家的猜測,位在奈良的箸墓古墳(Hashihaka Kofun),建於第三世紀末,長度278公尺,因有別於過去的埋葬方式,被認為是最早的鑰匙型古墳。由於古墳內大量銅鏡與巫術器具,因此,專家們推測該古墳埋葬的是卑彌呼。在將近三百年的古墳時期中,古墳的建造尺度與面積越來越大,陪葬的武器也越來越大量,顯現出當時軍事的重要性,以及武器的權力表徵。

雖然從17世紀,日本政府就開始進行考古挖掘的工作,但受到當時知識與技術的限制,造成多處古墳內物件的原真性受到破壞。自從1979年開始,日本宮內廳 (Imperial Household Agency) 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古代皇陵研究的專家,進行21座皇家古墳的挖掘工作,包括18個鑰匙形古墳、兩個正方形與一個圓型古墳。其中以位在大阪的仁德天皇陵與位在奈良的応神天皇陵最具代表性。位在大阪的仁德天皇陵,全長486公尺,圓型部分直徑約249公尺,高約35.8公尺,前側方形寬度約307公尺,高約33.9公尺,共有三層水道包圍,是日本最大的皇室陵墓,附近地區大大小小古墳數量眾多,尚待考古挖掘。位在奈良的応神天皇陵,全長425公尺,圓型部分直徑約250公尺,高約35公尺,前側方形寬度約300公尺,高約36公尺,共有二層水道包圍。

古墳時期,古墳的位置與當時人們生活的關係,尚待歷史學者釐清。但可以確定的是,位在近畿平原的古墳安置在層層臺地上,遼望大板灣;位在奈良盆地的古墳則排列在山坡上或高處。相同的是,古墳在當時社會中的紀念性與權力象徵。數百年以來,隨著城市的高度發展,古墳逐漸成為大阪與奈良市的一部分,密集的居住與交通需求,多數古墳已經是城市裡重要的開放空間,如公園、林蔭道、水道等。神聖與世俗的意義相互融和,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佛教傳入日本後,倭人對於埋葬的概念改變,古墳時期正式結束。在歷史往前演進時,幕府時代的殘殺,軍國時期的戰亂,遺留下燒不盡、搬不走,塚下的歷史。散佈在近畿平原內的百舌鳥古墳群與古式古墳群,提醒著日本人與外國遊客那段遙遠的過去。歷史實紀持續在宮內廳與專家之間辯證、翻轉,不變的是大仙公園內品嚐日式茶道、糕點的同時,這快速運轉、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真實存在的綠意與愜意。

kofun diagram

B – Kofun hierarchy (original illustration by Prof. Tsude Hiroshi)

kofun map

C

mozu-tumulus-sakai-city

D

kofun.TIFF

E

daisenkofun

F

圖片來源: A B C D E F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