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亙古不變的烏托邦夢想: 里卡多•波菲的大諾瓦西後現代巴黎住宅
【來去看看~】亙古不變的烏托邦夢想: 里卡多•波菲的大諾瓦西後現代巴黎住宅
巴黎東邊Seine-Saint-Denis省有個像巴比倫城市般的住宅區。它的存在介於「新世界」烏托邦夢想與後現代、新古典住宅之間,超脫世俗的景象成了幾部好萊塢電影的拍攝地點,如1984年的《巴西(Brazil )》,以及最近2014年的《飢餓遊戲第一部曲(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等。即使這裡的建築配置尺度是如此超乎想像,巴黎攝影師勞倫·克洛南塔爾(Laurent Kronental)的一系列攝影作品《未來的記憶(Souvenir d’un Futur)》,精確地捕捉了地方精神,以及在區內活動的人們。藉由攝影作品對法國首府城市屋苑區(Grand Ensemble)的「標準老市民」致上最高敬意。
位在大諾瓦西(Noisy-le-Grand)的Espaces d’Abraxas與Arènes de Picasso兩處公寓住宅,是由Taller de Arquitectura建築師事務所的創辦人里卡多·波菲(Ricardo Bofill)與亞諾斯基(Manuel Nunez-Yanowsky)共同設計,其中波菲負責劇場、拱門與宮殿,亞諾斯基負責派型建築體(the Pie)。類似這種大尺度的戰後住宅設計,其原始目的是容納由其他國家與鄉村地區湧入城市的大量移民人潮,也就是法語中具有偏見的字眼「郊區(banlieue)」,媒體眼中的危險、孤立地帶,常常與「不安全與漠視」劃上等號。
波菲的這些後現代複合大樓設計,建於1978-1983年間,表達了現代主義者對於住宅設計的不同想法。尤其是在巴黎,這些建築群企圖以不具「樣式性」的概念,直接與1950年代柯比意的純白概念唱反調。2014年,波菲接受Le Monde雜誌Elvire Camus的訪談時提及,劇場、拱門與宮殿的設計概念是在一個戲劇性空間內配置三個「室」。現在回想起來,他承認複合區確實少了那種開發計畫該具有的封閉性特質,換句話說,沒有社區精神。這是對郊區(banlieue)的典型批判。
事實上,對Wael Sghaier而言,這個新古典主義、後現代主義宮殿式(Palacio)建築外觀可以被比喻為城堡、營房、皇城或監獄。但室內則相當安靜,時間似乎暫時停止,且人煙稀少。
勞倫·克洛南塔爾說: 「除卻它不具人性溫和的一面,它斑駁的混凝土真實地記載了時間的流動。在沉重的沉寂中,烏托邦裝飾本身說明了它是個住的地方。」
2006年,大諾瓦西意圖拆除整體計畫的某些部分,但遭遇廣大Espaces Abraxas群眾的抱怨,因此暫時取消拆除計畫。克洛南塔爾的攝影作品清楚說明,即使有任何假設性的建築或都市失誤,即使空屋率高,這些住宅已經被居住者使用多年,已經是多數人的家了。
勞倫·克洛南塔爾說: 「這些『建築紀念物』是那個時代活生生的記憶,讓年輕小夥子的脆弱靈魂充滿人性,懵懂中逐漸老去。」
攝影: 勞倫·克洛南塔爾(Laurent Kronental) Image © Laurent Kronental
參考資料: francealumni.fr, Ricardo Bofill, Tourisme93, Le Monde
原始文章/圖片來源: Archdaily
翻譯: SHUYI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