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日本白川合掌村 (Gasshō-zukuri)
因為大自然的啟示,人類發展出順應地理環境的集居模式,鄉民間建立共生互助的社區情感。北國的春天原本就短,大雪紛飛覆蓋的冗長季節裡,僻遠的深山,更是遺世獨立。1935年五月,德國建築師Bruno Taut,來到白川村,將這個江戶時期的山川風景形容成瑞士小鎮,合掌造的特殊建築形式開始引起西方的注意。 合掌造是日本民家農舍的一種建築形式,在江戶時期就已經發展成熟,但直到1920年代,才被稱為「合掌造」,來自於它陡斜的三角形屋頂形狀,猶於日本人雙手合掌膜拜。這些建於18、19世紀的合掌造建築,在Taut的眼裡是暨合理又合邏輯的建築形式,這種技術的發展與演進,是如此符合北國冬季嚴峻的環境,以及日本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精神。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指定的合掌造聚落共三個,延庄川(Shokawa River)分佈,分散在岐阜縣白川村與富山縣五箇山。其中位在白川村的荻町地區合掌村集落(Ogimachi Village)合掌造建築,因其數量最多(113棟),交通最方便,最受到遊客的青睞;相較下,必須翻越數個山頭、位在五箇山的相倉合掌聚落(Ainokura village)、菅沼合掌聚落(Suganuma Village),則較少旅客前往。 合掌造建築之所以如此受到矚目,除了它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原始建築形式外,還包括它的村落社群合作無間的精神。相傳數百年前,人們選擇這個被群山包圍的河流谷地定居,以補魚、農牧維生,以阻擋外敵。在與世外隔絕的地區,建築的設計,受限於環境,建材的選用,取自於自然,例如建築基石、木材、蘆葦草。 位在谷地裡受到群山保護的建築體,為了順應冬夏兩季季風的影響,所有的建築朝向統一,順風而建。三角形的屋頂架構會隨著風像律動,減少建築直接受到風力的衝擊,加上建材以木頭、麻繩為主,即使在2004年的大地震,合掌造建築依然屹立,不受影響。45-60度斜陡的屋頂與厚重的蘆葦草屋頂,則是為了對抗兩公尺深厚重的大量積雪,以及調節室內溫度。當雪季過後,厚重的蘆葦草因為室內溫度升高,自然蒸發多餘的水份;在雨季時,水滴順著蘆葦草外層油質自然排離。換句話說,整體建築架構完全是依照地心引力與風向力學為基礎,利用適當建材使用,達到居住的基本要求。 在過去,一棟合掌造建築就是一個大家族的棲身之地,偌大的室內空間,以及可自然調整的空間分割,最多可以容納三到四代同堂,共40人之多。一樓客廳的爐火四季燃燒,從未熄滅,是全家人聚集的地方。薰煙裊裊上升,一方面在冬天時維持室內溫暖、一方面則可以除蟲。在合掌造聚落,人力密集的養蠶年代,家人間必須合作無間,製造經濟價值。類似的社會合作精神則展現在家戶更換屋頂蘆葦草的時候,全村動員,相互合作。將100,000把的蘆葦草送上斜陡的屋頂,是人力密集的工作。數百人合力完成換屋頂的工程後,大人小孩起舞慶祝,男人們喝起濁酒,猶如完成一樁喜事,是全村的重要事件。 1929年美國股市大跌,蠶絲出口光景不在,使得農村人口外移。白川鄉內僅剩老人,需要大量人力維護的合掌造建築,日漸毀損,終被遺棄。直到二次大戰後,經濟復甦,農村建設改善白川鄉的生活型態,公路將現代思潮帶入深山中的村落,亦讓合掌造建築面臨被現代建築取代的命運。之後數十年間,2/3的傳統合掌造建築消失,或以鐵板屋頂取代易燃、不易維護的蘆葦草厚屋頂。傳統的消失令人擔憂,直到1976年,合掌造建築被日本列入國家文化財,保存運動終於受到政府的肯定。然而,過去封閉村落的信仰、社會系統與生活型態,隨著世代變遷,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消失。社區間合作無間的情感,合掌造最具社區合作效力的更換蘆葦草屋頂的精神,亦因為全村動員不易,被專業取代。 當初,數萬人口定居在氣候凜烈的白川鄉、五箇山,如今,合掌造聚落人口不到600人。多數時候,在村內遊走觀光客比當地居民人數還多。合掌造聚落的經濟產業從紙業、蠶絲業,轉為觀光業。每日到來的旅客,在群山環繞的氛圍中,取景合掌造建築,無論夏日份利生長的花朵,或是冬日積雪藹藹的三角山牆,然而,缺少的是那令讓人敬畏與自然奮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