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到~】建築的起源 吳哥窟
“Cambodia, Kingdom of Wonder”
柬埔塞一個充滿驚奇的國度…
如果你夠細心, 可能會發現電影「花樣年華」中周慕雲對著壁殘垣埋葬不能說的秘密,走過一個又一個狹窄的長廊,那是吳哥窟的某個角落;「古墓奇兵」中蘿拉穿越一處又一處的廢墟,追尋小女孩,那是吳哥窟。。。
吳哥古城建於第9世紀與第15世紀間,是高棉王朝時期的發展重心,在高棉全盛時期,人口多達百萬人口,如今的考古遺跡面積達400平方公里,區內包括熱帶林、農耕地、樹個獨立小村莊,以及高棉時期的大小吳哥城建築遺址。西元15世紀的改朝換代,以及後來的戰事不斷,吳哥古城被歷史書寫者遺忘,亦被遺忘在熱帶叢林裡。高棉的過去歷經時間與氣候的考驗,石材建造的佛像、山廟存留了,但阻擋不了攀爬力道更強、生命力更旺盛的樹木、地衣侵入共生。那些原本精壯、矗立,承載了百萬居民生活的一棟棟木造建築,卻在時間巨河裡腐朽成養分,滋養了層層疊疊的地衣與蔓藤。當1862年法國的植物學家Henri Mouhot來到吳哥時,看到的是猶如迷宮般的廢墟,被樹根、青苔盤據。在他眼裡,這是最淒美的背棄,也是被具挑戰性的尋找失落文明。
自從1992年吳哥古城考古區被列為世界歷史遺產後,國際團隊、資源不斷湧入吳哥古城,一方面因為它豐富的歷史資產與考古機會,引發不同專業者的好奇,一方面卻是害怕這些珍貴資產被誤用、破壞與流失。由於吳哥的歷史複雜性,許多史料與說法仍舊不斷地在改變,新的文化資訊不斷地從斷垣殘壁中被挖掘。從走入吳哥的那刻起,就走入的歷史迷城,開始推敲、拼湊、堆疊、臆測,同時迷失。。。。
王朝從奠基開始,夢想與雄心同時落實在圍囿的剎那,就像一個建築師下筆的瞬間決定該棟建築的氣度。雖然未必每個高棉國王都具有野心,但一心為王朝帶來穩定、發展與和平的國王都會遵循三個建設階段: 首先規劃數個大型水池的灌溉系統;接著樹立宗教佛像,來追思偉大的雙親或祖先;最後是建造一座山型廟給自己,顯示自己的王威。這個重複的程序成就了今日偉大的吳哥古城區,然而也因為龐大的建築建設,讓高棉王朝走向衰敗滅亡之路。雖然高棉王國受到印度教與佛教影響,但高棉文明亦發展出它特有的藝術、建築與空間架構,展現在宗教紀念物的浮雕、壁畫,山廟等堆疊結構中,甚至實踐在城市設計與景觀中。其中由Suryavarman II所建設的吳哥窟,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性聖地,其建築形式成為柬埔塞的象徵。
進入吳哥窟就等於進入了高棉王朝的時空。吳哥窟的城市平面反映了印度宗教的宇宙觀,通過層層的淨煉,進入吳哥窟,環繞古城的護城壕溝,象徵著汪洋浩瀚的宇宙,帶給人們開創性的能量與生命力,穿過佈滿印度獸形石雕的橋,一層一層長廊式圍牆,最後到達中央山廟區,是聖地。吳哥窟是所有古城中惟一面西規劃的城市,據說是當時的王為自己未來的埋葬地而準備。位在中央面西的高聳壯麗山廟是整個吳哥窟的中心,與周邊的四座小型山廟,象徵著印度神話中的須彌山,廟內敬拜多手的維修奴(Vishnu)神。高聳的山廟是神的人間棲息地,當芸芸眾生拾階而上走入山廟時,就在這垂直與平面交割的十字中心處與神交匯,達成他們來到世上的目的,深刻地相遇,超越空間與時間。
吳哥窟一層又一層的高牆不只是高牆,11世紀的高棉王朝將高牆轉換為圍閉廊道,沿著廊道發展出屬於高棉王朝特有的浮雕系統;由於長廊採承材支撐的拱廊設計,因此,廊道狹窄,但也因此發展出高棉特有的建築結構系統,以及車床型石雕窗櫺,不斷地掙脫印度的影響。長廊側牆上佈滿高棉特有的淺浮雕(bas relief),來自印度神話故事、不同家族間的戰役、不同姿態的舞者、狩獵圖、動物圖騰、…等,在在顯示出王朝的全盛時期與吳哥窟的輝煌過去。
如果柬埔塞是個令人驚奇連連的國度,那麼吳哥窟就是那國度裡的神秘聖地,吳哥窟的歷史尚在挖掘中,拼湊中;至今沒有完整故事的吳哥窟猶如古國禁地,在戰事連年後,安靜地等待 – 被發現與被驚艷。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