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看看~】歡樂的機器:麥可蘭迪與丁格力

些藝術家們很怕被相提並論,總希望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但仍有些藝術家深深崇拜著其他藝術家,不避諱表現自己受其的啟發,甚至巴不得能與他們並肩展出,當紅的英國藝術家蘭迪(Michael Landy)就屬後者。
2011於泰特利物浦舉辦的展覽「歡樂的機器:麥可蘭迪與丁格力」,由蘭迪(Michael Landy)共同策展。在1982年參觀泰特美術館的丁格力回顧展後,蘭迪就深受丁格力的架構與解構的風格影響。在展覽中,亦可時時感受到兩者的藝術表現彼此充滿張力的共鳴。
丁格力(Jean Tinguely)(1925-1991) 是二十世紀中期最激進且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身為新寫實藝術的創始成員,他的作品充滿鮮活有趣的生命力,同時也具強烈的嘲諷與無政府主義風格。
展覽展出丁格力早期較鮮為人知的作品,探討雕塑與功能喪失、功利主義與解構之間的關係。並一路呈現其從1940年晚期發展至丁格力最知名也最具影響力的 「自動破壞」的藝術品〈向紐約致意〉。這個龐大的機器由拾得物拼湊成,與知名藝術家勞生柏(Robert Rauschenberg)合作,27尺高的運轉物將在27分鐘化成一團火球。蘭迪對這件作品的回應包括一部紀錄片電影,與一系列草圖(共畫了超過160張) 搭配照片、影片與當時的遺留物件。

Jean Tinguely, Meta Matic No. 17 1959

Jean Tinguely, Wundermaschine, Meta-Kandinsky I 1956

Jean Tinguely, Composition 1947

Jean Tinguely, Relief méta-mécanique sonore II 1955

Jean Tinguely, Black and white relief méta-mécanique  1957

Katharina Fritsch, Eight Paintings in Eight Colors, 1990-1991

Michael Landy, H.2.N.Y. Homage to New York 2007

  

 

 

Michael Landy’s works>

丁格力的機械性雕塑徹底打破傳統藝術品的穩定性。自1950年代早期起,他便捨棄靜態組構,轉向創作帶有幾何形狀與鮮明色彩的機械性雕塑。同時期的〈金屬馬勒維奇〉系列由移動的金屬切割形狀構成,畫上白色,置放在黑色背景中。這些作品的核心是動作與改變,但卻沒有邏輯與因果,我們無法預測接續的動作,只能專注在這純粹的一靜一動間。

觀眾與作品的互動對丁格力而言是很重要的,他藉此檢視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以及身處後工業社會時代下的科技性過程。1950年代晚期他發表了‘meta-matic’畫圖機器,讓觀眾親身參與,落實它們的功能,畫出獨一無二的抽象作品。

蘭迪出生於1963 年,他的第一件重要的計劃是〈市場〉(1990),由市場攤販車拼裝起的大幅裝置,在東倫敦的廢棄大樓中展出。最知名的作品2011年發表的〈銷毀〉,在系統性的將自己的出生證明到車子等所有擁有物件建檔後,藝術家選在在牛津街上的一間廢棄的百貨公司,在兩個禮拜的時間內將它們全數摧毀。

兩位藝術家高明的自我破壞機制,看出關聯了嗎?

Michael Landy in his studio

 

草字頭


本篇文章部分所分享之圖片、影片、文章或資料內容是引用自網路或轉寄分享。其著作權皆屬原作者所有,且儘量能註明出處與原作者,惟有時轉寄多次,可能原作已不復查證,故未及時註明,尚請原諒。如未予註明作者,或原著作者與分享者不同意轉貼,請立即告知,將立刻處理。
獲得更多生活樂趣與資訊【加入岱嵐LINE@】